沒錯,我就是因為看到中和社大徵人啟事才知道《學校在窗外》這本書。

首先,以目前網路方便、訊息流通快速,而我又是一個脫離學校已久的成人,面對滿滿文字的書籍,

內容還說了許多生硬的理論,以及像是教科書的條列方法,大概花了我快三個禮拜才看完。

再來,2002年大學聯招改用多元入學方案——躬逢其盛,我恰好正是教改的白老鼠,所以閱讀到

這些教改的內容、方向時,心有戚戚焉,讓我不得不一再放下書本,感嘆一番~~

假如當時教改方向是這樣就好了!

不是什麼便宜行事的廣設高中大學、不是什麼治標不治本的改成多元入學方案,實際上升學壓力還是

無法減輕,只因為明星學校的迷思,讓眾人擠破頭還是只想上台、清、交、成!

而現在大學生滿街跑,變成了另一種「國民教育」,如果不知道為什麼要學習而進入普通高中、大學,

不過又是另一個桎梏,把人鎖定在大學生,高不成低不就,只好另闢碩士、博士戰場,其實都是各種

由上而下、再由下而上的交互壓力作用,不思由根本及全面的改善的教育改革,確實已造就了更多的

問題進化。

如先前沸沸揚揚的黑箱課綱微調,許多教育部的官員仍然在用固有僵化的思維,看待已然變動快速的

新生代;特色招生、超額比序的弊病,引起許多家長不滿的聲音,這也是一個學生背負更多校內、校外

沉重壓力的明顯例子。但我想在近年來公共論壇如繁星般興起、公民力量崛起的情形,在這方面倒是有

正面的改變,社區大學的成立,由前置的準備到成立,在在顯示了民間自發性、主動的群眾力量,我覺

得這樣的共識應該感染了不少人,再透過社區大學凝聚、碰撞更多新的想法,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造就

了現今一路走來的公民覺醒,我想這點應該是很值得欣慰的。

書中談到教育改革的方向,清楚剖析的當時台灣社會對於學習的看法,菁英主義、擴張主義發展的弊端,

點出許多政府只想便宜行事、社會冷漠不關心公眾事務、個體不反省檢討自身等貼切且確實的問題,由

「人為何要學習」、「什麼是學習」這種普世價值談起,再逐漸展開台灣社會點、線、面的各項情況,

在提出缺失、針砭時事的同時,頭腦清晰、有條不紊的給了眾多解決方案,也抱持著開放的心態,歡迎

各方各界表達意見,我想,這才是一個完整而健全的教育環境。

去年台北市長選舉,柯文哲以政治素人的身份出來競選,顯現公民參與的重大意義,選戰的過程中也不

斷創新,展現了不同於過去選舉模式的嶄新姿態,更讓人感受到「改變成真」的希望;以前在上學的時

候,偶爾聽到大人們用好笑的語氣詢問:「啊你學這個要幹嘛?」或是同學們會說:「知道這個又怎樣?

學校又不會考!」諸如此類話語,我想,如果當年教改,黃武雄教授的意見有一一落實、與時改進,或

許,這些問題就真的只是笑話,而台灣人才外流、打工旅遊被稱為台勞、碩博士生賣雞排被認為是浪費

教育資源等情況,也不只是讓台灣社會產生分裂、歧視、偏見的共識,或許會有另一番不同的景象。

 

 

 

 

 

arrow
arrow

    chl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