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maxresdefault.jpg 

今天終於去看灣生了,明明早在10月就上映、並且獲得口碑的一部片,我自己也知道這部片不錯,然而總不希望自己是穿鑿附會、盲目跟隨,加上有許許多多的事情卡在其中,拖到了今天才將這部片看完。

本屆金馬獎的紀錄片,很現實的《灣生回家》入圍了,代表這部紀錄片的確是好電影,然而與獎項擦身而過,當時還很不解為什麼;看完以後,我也將心中的那座獎項毫不猶豫的頒給了《灣生回家》

歷史只有文字、影像是種紀錄,那些都可以由個人解釋、各種理論分析,唯獨情感、感受:孤單、盼問、思念、喜愛、痛苦、悲傷⋯⋯還有愛與恨,是人類共同擁有的,能夠交流傳達、相互感染、慰藉,然後獲得解放或是溫暖。

整部紀錄片是由訪問主要幾位灣生,藉由灣生回鄉時,不斷回憶起出生、成長地的模樣與過程,整段聽下來都是日語,內容在說著最他印象中最熟悉的台灣,對我們這些土生土長的台灣人來說卻是台灣的「曾經」,加上那種熱絡又熟悉的語氣,的確會有種令人自己才是異鄉人的錯覺。

在花蓮出生並生活到18歲的富永勝先生(雖然已經70多歲,但還記得一些台語,自然地脫口而出時很有趣,同時也讓人更加深他對台灣的感情、以及人在兒時到成長學習到的語言會跟著他一輩子的知識),重回舊地找尋兒時記憶中的「家」,以及好友玩伴,然而景物全非,是啊!當離開「家」的那一刻,那些帶不走的就已註定了他們的命運;人,也已一個一個年華老去,相繼前往另一個世界,那些人、那些事就只能活在回憶中,因為還活著所以能感到疼痛,這是呼吸的專利,聽聞好友過世的那瞬間,富永先生糾結在一團的臉上寫著不能置信、傷心不已,同時讓在黑暗中的我感同身受,唏噓著世事無常、歲月無情。

除了情感,《灣生回家》更是幫我刷新了對台灣歷史的感受,我是七年級生,國小、國中讀的都是國立編譯館給的知識,直到高中逐漸開始教改,出現了不同的教科書版本,隨著台灣民主的開放,許多過去不被重視、甚至被禁止的聲音與歷史,因為不斷努力爭取改革、民主化的前輩的心血,逐漸地一一浮現、受到關注,在這樣教育環境、社會風氣底下成長的一代,即使能夠將台灣過去的歷史補足,卻仍然有許多光從文字無法彌補的部分,當你不知道的時候,已經錯過太多。所以當這些經歷過過去年代、真實事件的長輩,活生生的在你面前,用他們的生命連接了過去與現在,他們對台灣的情感印證、顯現了他們當初是抱持著什麼樣的心情活在這裡,戰敗後不得不撤離從小生活的地方時,彷彿與養育自己的母親別離那樣的感情⋯⋯讓我泣不成聲,深深跌進遺憾、不捨、無奈等等各種情緒難以平復⋯⋯

片山清子的故事也十分動人,而電影用動畫的方式表達恰如其分,巧妙的填補了印象中的畫面,喜歡這樣簡單簡短的處理,然而卻不馬虎,展現了所有想念母親的子女心境,在認為台灣就是日本的當時,沒有想到會有這麼一天的來到,一個失去母親也無法回到原生家庭血緣地的孩子,就這麼無根的被遺留在此處,無論生活是苦是甜,終究擁有了自己的家、自己的子女,然而面對自己的出生,不免還是有些遺憾的,幸好清子女士的家人最後找到了片山千歲的墓,帶著清子女士的相片到墓前祭拜,讓這足足隔了半世紀的缺口獲得了圓滿。

想想,人在地球上的時間,歷經出生、成長、衰老、死亡,過程中,是愛讓這一切有了意義,人在世上走這一遭,憑藉著愛、熱情、欲望,才可能創造出超乎人一己之力能夠完成的事情,才能夠寫下這麼多精彩的故事。

有時候,你不得不離開家,或許你無法決定——在一出生父母就幫你決定在哪裡長大,或許你已經懂事,卻被時代的洪流帶離故鄉千萬里,或許你自己作主,無論是什麼情況,只有對家的愛、對故鄉的渴望才能帶你回到記憶中的思念之地。

arrow
arrow

    chl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