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只聞雲豹名,不曾真見過」,許多專家學者在臺灣深山追蹤、研究多年後都不曾再獲得任何有關於臺灣雲豹的一點點蹤跡,林務局在2019年年初公告的「野生動物保育名錄」,雖然臺灣雲豹還保留在一級保育名單中,但其實已宛如傳說一般的存在。

 

世界上因為人類文明進步,商業活動開發等等影響甚至滅絕的物種並不在少數,原始環境、物種一旦消失,想要復育、穩定成長,所要花上的成本是難以想像的,從我有記憶開始,家中就有一隻可愛的寵物博美陪伴著我的童年,大約4歲左右她過世了,後來只要看到狗狗都會有想要親近的舉動,但其實媽媽是反對寵物派的,而後家中除了爸爸長期養的魚,就沒有再出現其他寵物了,直到我大學一年級時姊姊在家門口附近的花圃發現了2隻沒有貓媽媽照顧的小貓咪,在努力的爭取後,將其中的一隻貓送給姊姊的朋友照顧,留下一隻橘白色的母貓,就此開啟了我家的貓奴之路。

 

以上簡單介紹我與動物的初接觸,因此在成長的過程中,愛屋及烏的在路上看見各種動物都會關心他們一下,雖然會覺得很可愛、心生喜愛,但當知道的愈來愈多時,對於「我與動物之間的距離」總會小心拿捏,謹記著不可一時興起就破壞了動物原有的生活、任意主宰牠們的生活方式。

自從有人類文明出現以來,地球上的動物便受到各式各樣的威脅,無論有意無意,各方面都有著或多或少的影響,城市裡的動物也有著受到社會模式劃分的狀況,然而不管是「流浪」動物或家禽寵物,動物本身都難保有自身的獨立存在性,所以既然人類要介入動物的生存狀況,於我個人來說,是努力想在這之中取得平衡的,簡單來說就是佛系——不主動接觸、不刻意打擾、視情況給予救援或協助,大自然有自己的一套生態模式,人類可以盡量減少對環境的衝擊、積極的保護環境,在臺灣的瀕危物種如臺灣黑熊、石虎等,族群數量減少、棲地遭受破壞嚴重使得這些野生動物的生活範圍和人類活動區域重疊,誤解、害怕、人類本位主義等等的狀況都會造成衝突增加及嚴重性。

 

平時我的關注點會以城市中較能看見的動物如貓狗,自己與身邊的人對於寵物、非寵物,動物園中的動物權利等;此外野外動物的生存情況通常都與更大的環境、人為開發等議題環環相扣,不久之前的臺灣黑熊遭捕獸夾傷害等事件更是突顯著民間保育落實之力有未逮之處,但無論是動物保護、保育、權益等,以及在文明開發中人類—環境—動物的關係與角色都是一直不停在變動,並非保持永恆不變,而其所衍生需要的研究、後續的教育等也是需要不停持續並且進行下去。

希望能夠為自己對於這世界的動物與人類相處有所貢獻,畢竟在這個地球上人類並不孤單,無論是動物或植物,甚至是空氣中也有無法計數的病毒與細菌陪伴著每個人,然而透過觀看動物的行為、觀看動物的眼睛,彷彿也看見了自己,看見動物眼中的自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l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