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還記得來記一下金花
--
首先是宣傳影片,一開始覺得劇情應該是滿老梗的吧,但主要訴求是家庭情感,片段及配樂歌曲搭起來還不錯,加上演員都是實力派的,然後前同事說想去看,以及這次是《金花囍事》十週年,據說演完就要封箱了,種種原因促成了我與金花的緣分。
--
廣播開頭也串場,經由廣播主持人的對話、當時流行的call in,以及放的歌曲(像是用鳳飛飛的《好好愛我》作為開場),形塑、帶領大家穿越回過去的復古氛圍。
喔,必須先說年代設定於解嚴後不久的七O年代,那是個女性受高等教育不普遍的年代,戰後出生潮的關係,幾乎家家戶戶有生小孩的話數量都不少,主角一家就是四姊妹,愛喝酒、會家暴母親的父親已過世。
這裡不多著墨於劇情介紹,想知道更多的人歡迎買票入場:)
但只剩下臺南場,如果是我,都要下去一趟的話就把亞洲的地獄與冤魂展一起去了!
--
先來說說我支持封箱的理由。
民國七O年代距今已經30年了,時空差異已相當大,引不起沒有經歷、沾不上邊的新生代共鳴,甚至說理解也很困難,即使看得出來編劇已經盡到最大的努力,在不影響整齣劇的邏輯下,隱隱的埋一些稍稍比那個年代再往後一點的話語。
就連老人如我,也深深認同這是我母親的那個年代,更別說30歲以下的年輕人了。
--
這是我這陣子以來看過最好看的舞台劇了!
*寫實的呈現
場景、道具十分用心,水是水、菜是菜、廁所是廁所(咦
好啦,這部分用寫實的方式呈現,做得很用心,舞台空間製作相當精細,進門要先掛衣服包包,上廁所有沖水聲,每個獨立空間都有安排燈光,進出後院一定要換鞋⋯⋯建立在這個「家」的真實生活感。
不是房子而已,是一個「家」,這點很重要,因為呼應到最後只剩下大姐一個人在這個空間時,突然間熱鬧的景象沒有了,觀眾腦海中卻還會殘留一家子吵吵鬧鬧,到處充滿腳步聲、電視聲、開關門聲⋯⋯的影像與感覺,帶來強烈的後勁。
*留白
是相當打中我的部分,正如前所說,家中總是吵吵鬧鬧、人聲鼎沸的情況,但隨著劇情推進,漸漸的人員一個一個的離家,每個事件對不同角色所帶來的影響都細膩的展現出來,透過口語、透過肢體,進而每個角色都變得更立體、更鮮明。
要稱讚編劇,適時的留白,不是停擺,留給演員有不用言語的時間,也讓觀眾有機會從前段總是很熱鬧、很高亢的節奏中,與舞台上一同靜下來,微微咀嚼剛剛經歷的一切。
透過演員的發揮,即使沒有對白,劇情仍然繼續,事情正在發生。雖然舞台上的時間快轉許多,但就像閱讀一本好書,迫不及待想要知道後面發生什麼事。
*角色/演員
不得不說金花的每個演員都很厲害,口條、肢體、身段、眼神,交織構築了這齣戲劇的看點,完整了大時代下小人物的描寫與刻畫,非常喜歡!
張丹瑋所飾演的金花,是讓我眼睛一亮的演員,過去不曾認識她,這次看完還真的被圈粉,好幾次被她忍住情緒交代事情的話語聲透出的感染力影響。
之前看謝瓊煖演戲,大部分都是電視劇,這是第一次看她演舞台劇,角色的靈魂從她說話的聲音就溢出,生動自然的表演更不需多言。
唯一要說詭異的應該是程伯仁飾演的阿助叔,聲音好聽是好聽,但整個人呈現出來的感覺太年輕了,跟50幾歲中年阿叔距離感有點多XDDDDD
--
總之,這齣戲是滿推薦現在大部分當阿嬤、阿公大概50歲以上年齡層的人去看,對時空背景、人物遭遇等應該會相當有共鳴。
稍微年輕一點大約40~30歲左右的看應該會有就是那種「啊,我聽我媽/爸說過他們以前就是這樣」的既視感。
30歲以下的,嗯,就好好感受情感流動吧>_^演員跟場景佈置其實就滿值回票價的~
更年輕的應該就是「我聽我阿公/阿嬤講過他們那個年代~」這樣吧XDDD
–彩蛋
<<<以下有微劇透>>>>
對我來說,整齣劇最觸動我的部分,其實是母親披上婚紗,和大女兒“拜別”的那段。
一家人,為了彼此而有所犧牲,在所難免,但是過多的付出,帶來的除了感激,有時更是難以言喻的壓力。
當看到女兒逐個為了追求自己的人生、幸福而離家時,母親說出了「那我也要結婚了」,真的是讓人感到無比的開心,甚至有那麼一瞬間,我是多麽希望我的母親也能夠得到這樣的幸福,辛苦拉拔孩子長大、任勞任怨的為了維持一個健全的家,將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對小孩的寄託上,真的有那麼一瞬間,我多希望舞台上那個對女兒表達感謝之情,然後轉身投奔自己的後半生的那個女士,是我的母親,而我們之間,除了羈絆,更多的是希望看到對方自由自在飛翔的心。
--
一個家庭,五位女性,五種不同的個性,讓社會大眾更能理解女人可以是什麼模樣,也不一定是什麼模樣,端看個人的選擇、當下的心境以及遇到什麼樣的人。
所以,應該是人類皆為如此。
即使對人生的看法不同、追求不同,但有著同樣對彼此的愛,就算爭吵也是一種交流,情緒揮發以後,擁抱彼此,相互理解,送上祝福。
人生,一直都是以如此多元的面貌存在、發展著,好好的活出自己、愛自己,珍惜所愛。
留言列表